1、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82年3月,由国际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庭燧先生创建。目前,固体物理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材料物理实验室、安徽省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安徽省特种金属材料工程实验室、安徽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物质科学计算中心的依托单位,是凝聚态物理专业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培养基地,拥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全所职工181人,其中研究员4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31人,拥有博士学位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77%,45岁以下人员占百分之77。在学博士、硕士研究生220余人。
2、国杰老教授科学技术咨询开发研究院及李亚栋院士:
国杰老教授科学技术咨询开发研究院(简称“国杰研究院”)于2000年9月经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民政部注册的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国家智库),主管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研究院现有教授、专家600余人,近40位两院院士顾问,主要来自北大、清华等在京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农业、林业、冶金、矿产、化工等部属研究院(所),以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领导机关的离(退)休人员。他们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科研、管理经验丰富,能够胜任不同学科、领域的咨询、开发、研究与教学工作。以专业类别不同区分,研究院内设清华大学项目部,农业咨询研究部、林业咨询研究部、财经咨询研究部、学前教育研究部、人才开发交流中心、院士专家健康管理中心、特色小镇研究中心、钱学森教育思想研究会等50多个研究部和中心。
特聘顾问:李亚栋院士
1964年11月出生于安徽宿松,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6年李亚栋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1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化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同年入选首批清华大学百人计划;1999年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李亚栋院士主要从事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致力于挑战金属团簇、单原子催化剂以期实现非贵金属替代贵金属催化剂、探索实现催化新反应,解决催化剂均相催化异项化实验室与工业化技术难题 。
3、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截至2017年3月,研究所有在职职工6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2人,国际摩擦学金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首批“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7人、“西部之光”入选者56人。在职职工中研究员及正工程技术人员100人(含项目岗位)、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89人(含项目岗位)。
4、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5、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有研科技集团):
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简称有研集团)成立于1952年,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综合实力雄厚的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机构,是国资委直管的企业。总资产超过110亿元,拥有包括4名两院院士在内的职工4,100余人。总部位于北京市北三环中路,在北京市昌平区-顺义区-怀柔区、河北燕郊-廊坊-雄安、山东德州-青岛-威海-乐陵、安徽合肥、福建厦门、上海、四川乐山、重庆、英国和加拿大等地建设了研究开发、科技服务和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培育孵化基地。
有研集团主营业务领域包括:有色金属微电子-光电子材料,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稀有-稀土金属特种功能材料,有色金属结构材料-复合材料,有色金属粉体材料,有色-稀有-稀土金属选矿冶金技术,环保与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特种制备加工与装备技术,有色金属分析检测评价,科技期刊出版,风险投资,研究生培养等。
有研集团成员单位包括有研工研院、有研资环院、国合通测、国联研究院4家研究开发与科技服务实体,有研新材(沪市上市公司,600206)、有研粉材(沪市上市公司,688456)、有研半导体、火炬特材、有研复材等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有研鼎盛、有科出版等专业从事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和期刊出版运营企业。
有研集团是国家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在半导体材料、稀土材料、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与制品、动力电池、智能传感功能材料、生物冶金、材料制备加工等领域拥有10余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分析检测中心。累计获得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100余项,拥有授权中国专利和国际专利2,300余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600余项,向行业内外转让、转移技术成果超1,300项次,先后为 “两弹一星”、“核潜艇”、“高新工程”、“国产大飞机”、“集成电路”、“载人航天”、“探月计划”、“点火计划”、“新能源汽车”、“高速轨道交通”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技术,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